黃腰虎頭  Vespa affinis (Linnaeus, 1764)
胡蜂科)體長25-30mm,體長型,胸背板黑色,側肩褐色,腹部前半鮮黃色,後半黑色
,翅狹長,褐色或透明。本屬10種,本種又稱大褐胡蜂,Vespa formosana同種異名,
為群居性的虎頭蜂,分布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之樹叢或住家屋簷下築巢,
捕食性,常見於樹木上飛行尋找獵物,以蜘蛛、鱗翅目幼蟲、小型昆蟲為食,
蜂巢圓型,以樹葉、泥土和工蜂的分泌物組合,封閉式,外有一出入口,秋天巢型最大,
到了冬天所有蜂家族自然死亡僅剩女蜂王。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拍攝地點:  中壢區  元智大學  

 

110年5月6 無意間發現一個黃腰虎頭蜂的蜂巢,
目前約一個棒球大,只有一隻蜂后一邊築巢,一邊還要照顧幼蟲.
拍攝時間:110年5月6日

1.jpg

蜂巢尚未完成,開口還很大.
從開口可以看到裡面,只有幼蟲.
拍攝時間:110年5月6日

2.jpg

蜂巢第一階段好像已經完成.
離上次拍攝只有4天而已.
拍攝時間:110年5月10日
 

3.1.jpg

出入口好像有變長了一點.
拍攝時間:110年5月26日

3.jpg

出入口明顯變短,有問題,不像是被破壞.
拍攝時間:110年6月1日

4.jpg

工蜂已經出來了,拆巢擴建,難怪下半部會不見.
拍攝時間:110年6月2日

5.jpg

離校舍太近危險,只能提前將它拆除.
已經有大量的幼蟲.
拍攝時間:110年6月2日

6.jpg

捉到黃腰虎頭蜂蜂后一隻,工蜂7隻.做成標本.

7.jpg

(左)蜂后,(中間)秋天的工蜂,(右)目前的工蜂.
到了秋天工蜂明顯比現在的工蜂大很多,
所以到了秋天看到黃腰虎頭蜂要離遠一點,非常危險.

8.jpg

最終成為我的收藏品.

9.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菠蘿密與我
科名:桑科(Moraceae)波羅蜜屬(Artocarpus)
別名:波羅蜜(本草綱目),木波羅(通稱),樹波羅(廣州),牛肚子果(雲南),
     天波羅、婆那娑、優珠曇、阿蔀嚲,將軍木、囊加結、優珠縣、婆羅蜜
    、天羅、密冬瓜、包密.
原產地:印度、爪哇、馬來西亞、中國南部及巴西。
運氣好的話,種子至開花結果約8年.
親友送我一個菠蘿密,果肉可以直接食用,種子也可以煮湯.

最後保留5個種子下來培育.

 

102年培育了5棵菠蘿密幼苗.約30公分高.
拍攝時間:103年3月12日

1.jpg

103年4月春天,移植到鄉下老家種植.
種植五棵,只有一棵存活下來.(没有去澆水死了4棵)
拍攝時間:103年6月18日

2.jpg

種植五個月時間,已經長一米高.
拍攝時間:103年8月2日

3.jpg

105年9月27日梅姬颱風造成,我們這裡不少損壞。
這棵菠蘿密樹還好没有折斷.
拍攝時間:105年10月1日

4.1.jpg

樹幹太細,進行矮化.希望樹幹變粗一點.
拍攝時間:106年6月24日

4.jpg

菠蘿密在我們這裡好像長得很好.才三個月又回來去年的高度.
拍攝時間:106年9月2日

5.jpg

現在高度約4米,在考慮是否要在矮化一次.
但是發現在開花了,只發現公花没有母花.
拍攝時間:106年8月12日

6.jpg

我這棵菠蘿密3月份開始開公花,母花要慢一個才會有.
拍攝時間:108年10月19日

7.jpg

可惜我這棵菠蘿密第一次開花,没能成功結果.
母花長在樹幹上,公花長在樹枝上,明顯不同.
拍攝時間:108年11月30日

8.2.jpg

今年成功結果三個,這是最大的一個約20斤.
拍攝時間:109年6月6日

9.jpg

我這棵菠蘿密,從種子至開花結果約8年的時間.
拍攝時間:110年5月1日

10.jpg

今年有點乾旱,結出來的果實不是長得很正又會大量落果.
目前約有9個可能會成功.
拍攝時間:110年5月1日

11.jpg

雨水不足,本來有9個現在只剩下4個.
拍攝時間:110年6月12日

12.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臘樹與我
104年採集到一批光臘樹種子,開始了我復育獨角仙的十年計劃.
光蠟樹 別稱: 白蠟樹、白雞油、脫皮樹、山苦楝、台灣白蠟樹等
為台灣特有種,分布於低海拔季風林。北部分布於海拔1800公尺以下
至500公尺及南部1800公尺以下至700公尺範圍暖溫帶闊葉林帶。
104年開始種植第一批幼苗,約50棵.
105年移植到老家私有道路旁.
主要目的是本種樹性強健,成長迅速.不需特別照顧.
又能吸引獨角仙及台灣扁鍬.等到成林野草比較不會長太快.
 
104年從種子開始培育約半年時間,己經長到30公分高.

 

1.jpg

105年4月開始移植到老家私有道路旁.
拍攝時間:105年6月22日
有9成存活下來.目測約90公分高.

2.jpg

拍攝時間:105年12月24日
這條私有道路約一百公尺,我種植六種樹苗,光蠟樹約50棵.
樹苗剛種植約一年後,才會明顯看到樹苗快速的成長.

3.jpg

拍攝時間:106年1月17日
每年以50公分以上的速度成長.

4.jpg

拍攝時間:106年5月13日
目前樹苗約2米高.

5.jpg

拍攝時間:106年6月24日

6.jpg

拍攝時間:107年2月16日

7.jpg

拍攝時間:107年2月16日
目前樹苗約2.5米高.直徑4公分.

8.jpg

拍攝時間:107年5月12日

9.jpg

拍攝時間:108年7月3日

10.jpg

拍攝時間:108年8月18日
今年發現有一些光臘樹開花結果了.

11.jpg

拍攝時間:109年9月5日
今年野放二對獨角仙,看明年結果會如何.
 

12.jpg

拍攝時間:110年5月1日
種植到現在五年的時間.
光臘樹目前約5米高.直徑10公分.

13.jpg

拍攝時間:110年5月1日
己經發現有獨角仙體型只有50mm左右,數量也不是很多.

14.jpg

拍攝時間:110年5月1日
原本用十年時間來復育獨角仙,結果六年就達成了.

16.jpg

也吸引很多的密蜂.

17.jpg

拍攝時間:110年6月14日
大虎頭蜂,台灣扁鍬形蟲

21.jpg

拍攝時間:110年6月14日
叩頭蟲

22.jpg

拍攝時間:110年6月14日
黃紋天牛

23.jpg

拍攝時間:110年6月14日
獨角仙

24.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8 Fri 2021 14:49
  • 樹雀

樹雀
分類:鴉科\樹鵲屬
樹鵲屬鴉科,與同科的喜鵲、台灣藍鵲一樣,有著約與身體一般長的的長尾巴,
全身主要由灰、褐、黑三種顏色組成,為雜食性鳥類,以昆蟲、蜥蜴、樹果等為食,
生性聒噪但警覺性高,常棲息及築巢於樹上,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的樹林常見。
拍攝時間:110年2月8日
拍攝地點:  苗栗縣 大湖  雪霸國家公園
 
樹雀在平地至低海拔地區的樹林很常見,但是要看到一大群,我還第一次遇到.
這一群大約有20隻以上.一起找食物.

1.jpg

它們好像找植物的種子.

2.jpg

在國家公園裡,好像都不怕.

3.jpg

樹雀

5.jpg

樹雀

6.jpg

樹雀

7.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鳥赫蕉
別   名:垂花赫蕉、倒垂赫蕉、五彩赫蕉、火紅赫蕉、金鳥蠍尾蕉、垂蕉、垂花蝎尾蕉、金嘴蝎尾蕉
原產地:熱帶美洲
下具有粗壯肉質根,無明顯地上莖,株高 1~1.5 公尺。
葉片從極短的地上莖盤疊合狀對生,兩側排列,有長柄,質地堅硬,中央有縱槽溝,
葉片長橢圓形,長 35~50 公分,寬 10~15 公分,革質,側生整齊平行葉脈;葉面翠綠,
葉脈中肋清晰,中肋於背面隆起,側脈平行,兩面密被毛茸,具長柄,葉鞘包莖。
金鳥赫蕉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植株叢生,草質莖,地下莖橫生。葉大型,單葉對生,
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向內捲曲,葉基鈍,全緣葉,革質,葉面翠綠,葉脈中肋清晰,
中肋於背面隆起,側脈平行,兩面密被毛茸,具長柄,葉鞘包莖。
蠍尾狀聚繖花序,花莖自莖中抽出,下垂性,花苞由基部往先端平開,互生排列,中間紅色,
末端金黃色,上緣綠色,花左右對稱,多朵於舟狀苞片內排成,花萼片 3 枚,花瓣 3 枚,抱成管狀,
可育雄蕊 5 枚,不育雄蕊 5 枚,花柱細小,柱頭有時淺 3 裂。果實為蒴果,綠色,
如囊狀物,種子細小。
用分株法,全年均可分株育苗,但以春至夏季為佳。栽培土質以肥沃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
土壤若能經常保持濕潤,生育更旺盛,但排水要良好。生育適溫約 22~30°C。
拍攝時間:110年5月25日
拍攝地點:元智大學,有庠紀念花園

1.jpg

金鳥赫蕉

2.jpg

金鳥赫蕉

3.jpg

金鳥赫蕉

4.jpg

金鳥赫蕉

5.jpg

金鳥赫蕉

6.jpg

金鳥赫蕉

7.jpg

金鳥赫蕉

8.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尾青竹絲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俗名:赤尾鮐、青竹絲、竹葉青、青竹鏢、焦尾仔。
台灣常見六種毒蛇之一,屬出血性毒。蝮蛇科Viperidae棲於樹上蛇,常見離地數尺樹間叢林之間。 
是台灣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毒蛇。
台灣六大毒蛇:眼鏡蛇、雨傘節、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鎖鏈蛇。
依「毒性」分類:眼鏡蛇、雨傘節是「神經毒」;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是「出血毒」;
鎖鏈蛇是「神經與出血混合毒」。
除了「赤尾青竹絲」外,以上毒蛇均為保育類蛇類
中小型蛇類,最大體長約90公分,體型瘦長,頭部呈三角形,頸部細長,
眼睛為紅色,眼睛和鼻孔間有可感熱的頰窩。身體背部為翠綠色或深綠色,
腹側有一條白色細縱線,雄性在白線下還有一條紅縱線,但不是絕對,
有時亦有無縱線的個體,或是只有白色縱線的雄性,腹部為淡黃綠色,尾部為磚紅色。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赤尾青竹絲 (台灣大百科全書)
拍攝時間:110年5月15日

拍攝地點:苗栗縣 西湖鄉

 

這隻赤尾青竹絲是雄性. 雄性在白線下還有一條紅縱線.

1.jpg

眼睛為紅色,眼睛和鼻孔間有可感熱的頰窩。身體背部為翠綠色或深綠色.

2.jpg

赤尾青竹絲最大體長約90公分,體型瘦長,頭部呈三角形,頸部細長.

3.jpg

中小型蛇類,最大體長約90公分.

4.jpg

配合其青綠的體色形成極佳的偽裝,咬人的機率名列前矛.

5.jpg

赤尾青竹絲 這種覓食策略稱為「坐等型」.

6.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玉蝸牛
白玉蝸牛,也稱褐雲瑪瑙螺,瑪瑙螺軟體動物。白玉蝸牛因頭、頸、腹、足、
身體肌肉白色如玉而得名,故稱為「白玉蝸牛」。原產地為非洲東部,
但現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要購買白玉蝸牛就要往新興寵物類找,就可以找到.
因為白玉蝸牛目前被歸納在寵物類.
在寵物店或網路買到白玉蝸牛大部份都吃是飼料的.
如果把他當一般非洲大蝸牛養,可能會死掉.

 

為了飼養擬食蝸步行蟲,特別定購了一批3公分大小的白玉蝸牛, 

1.jpg 

身體肌肉白色如玉而得名,故稱為「白玉蝸牛」。

2.jpg

白玉蝸牛目前被歸納在寵物類.

3.jpg

在寵物店或網路買到白玉蝸牛大部份都吃是飼料的.

4.jpg

給他們吃了青菜後活力明顯降低.

5.jpg

原以為蝸牛很好養,結果不是這樣,學問很多.

6.jpg

如果把他當一般非洲大蝸牛養,很可能會死光光.

7.jpg

看了網路才知道這批白玉蝸牛是要吃飼料,收到一星期後開始陸續死掉,
還好最近下雨捉到不少非洲大蝸牛,差一就斷糧.

8.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灰衣魚
 Ctenolepisma longicaudata Escherich, 1905
成蟲體長10-11.5mm,不具翅膀,腹末具2條長形尾毛及一條中尾絲,故稱「纓尾目」,觸角絲狀多節,
體背具鱗片,胸部比腹部寬,有三對腳,能跳躍,行動敏捷 。本種行無變態生活,
仔蟲要經4次以上蛻皮體背才有鱗片,成蟲仍不斷蛻皮,每次蛻皮會把舊殼吃掉,
蛻皮次數可達60次之多,為現存昆蟲中最原始的族群,一般棲息住家裡,以澱粉、紙類、漿糊、
膠質、衣物為食。若在罐裡飼養衣魚只要有紙類,不需水份就可以存活。衣魚跟白蟻一樣,
其腸子裡有像是鞭毛蟲的微生物,能消化纖維素。蛻皮時牠會將皮吃掉,回收養分,一點也不浪費。
 野外的個體或種類棲息土隙、石縫、樹皮、落葉層等環境,以腐植質為食,
衣魚為夜行性昆蟲,喜歡尋找隱蔽且潮濕的地方躲藏,所以白天很難發現牠們的行蹤,
早在距今2.8 億年前的泥盆紀就已經有牠的存在紀錄,在溫暖的空間內終年可活動繁殖。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要飼養衣魚很簡單只要放一些紙類或衛生紙就可以.
不要太乾燥,可以補充一點水,衣魚就可以活得很好.

1.jpg

衣魚不是群居生物,偶而能看到一兩隻就很不容易.
這次一隻一隻收集,半年才收集到這八隻而已.
如果要養到上百隻,就會有點困難.

2.jpg

衣魚跟白蟻都被列為居家環境中常見的害蟲.
如果家裡發現太多衣魚也是很傷腦筋的事.

3.jpg

飼養了大半年,才開始發現有幼仔,體長不到1mm很小隻半透明不容易發現.
每次最多發現兩三隻幼仔,繁殖速度比我想像的慢.

4.jpg

灰衣魚,仔蟲體背光滑具銀白色光澤,無鱗片。
成蟲的灰衣魚體背有鱗片,每次蛻下來的皮會回收吃掉,
體色由淡漸漸轉為黑褐色或黑色,有些個體具藍色光澤。

5.jpg

要注意一般常用的除蟲藥(樟腦丸)可以輕鬆毒死灰衣魚.

6.jpg

灰衣魚終其一生不斷蛻皮成長,次數可達60次之多,
為現存昆蟲中最原始的族群。

7.jpg

灰衣魚,躲藏在書櫃裡,只吃旁邊的紙就可以存活,
腹端有3根細長的尾鬚,具有感覺和防護作用。

8.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南大鍬    飼養記錄 
學名:Dorcus daedalion 
中名: 華南大鍬
產地:中國
華南大鍬的分佈主要在中南半島地勢較高的地區,包括泰國北部均為較常見的產地.
Dorcus daedalion在飼育上必須注意"溫度"的控制,由於不耐高溫.
因此必須飼養在25度以下的環境較為適合.
本人用過鮑魚菇及雲芝菌瓶飼養二次,都飼養失敗,在一,二齡時陸續死亡,原因不明.
使用發酵木屑飼養,約一半可以存活下來,但體型也不會很大.幼蟲期比較久.
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其他蟲友可以養到6*mm記錄,但是没有飼養過程,只好慢慢試了.
幼蟲來源:親代昆論蟲友,購買對蟲自行繁殖.繁殖出來幼蟲自留30隻.
幼蟲食材:莫雷調製發酵木屑及喜蟲微粒子發酵木屑-黃包,一比一混合.
濕度:  偏中.(用力握土結塊,指縫可以看到水,不滴水).
幼蟲飼養溫度:23~25度.
幼蟲期:母蟲約6-8個月(500CC一瓶到底).
       公蟲約12-14個月(500CC半年更換一瓶).
共飼養30隻,只有成功羽化母蟲6隻公蟲4隻.
飼養難度:中上.
僅供參考.

 

華南大鍬  公蛹

1.jpg

華南大鍬  公蛹

2.jpg

華南大鍬  新羽化的公蟲

3.1.jpg

華南大鍬  新羽化的公蟲

3.jpg

華南大鍬1號公蟲 體長約56mm.

4.jpg

華南大鍬2號公蟲 體長約39mm.

5.jpg

華南大鍬3號公蟲 體長約59mm.

6.jpg

華南大鍬一公二母己送.目前只剩下這三公四母累代用.

7.jpg

華南大鍬 母蟲.

8.jpg

華南大鍬 公蟲.

9.jpg

華南大鍬  59mm的牙型

10.jpg

華南大鍬  56mm的牙型

11.jpg

華南大鍬 公蟲.

12.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
體長32-45mm,體型肥胖,頭部圓,黃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但側邊為黃褐色,
背面具不明顯的黃褐色中線,中線兩邊尚有紅褐色斑,翅膀黑褐色,側視腹部可見,
雄蟲具渦形斑紋,雌蟲翅脈直線或交叉,各腳黃褐色,後腳發達,
具尾毛及黑色的產卵器。本屬一種,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農田或庭院,
成蟲於夏、秋季出現,夜行性。本種為常見種,俗稱土猴、土伯仔、大蟋蟀、大土狗等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拍攝時間:110年4月20日
不知為何今年4-5月份出現大量的台灣大蟋蟀,大蟋蟀在一般農民都視為害蟲.
夜間都出來吃菜苗,很傷腦筋。
台灣大蟋蟀終年躲在洞裡,只有夜間才會爬出外面覓食或尋找配偶、交尾,
偶而下大雨白天也會有機會看到,而灌蟋蟀是觀察這類地底昆蟲最好好的方法。
灌蟋蟀要保持安靜,以免驚動牠,當蟋蟀凖備爬到洞口時受到驚嚇,
會立刻退回洞內,有時寧可淹死也不會爬出洞外。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蟋蟀爬至洞口時便以鏟子插入,塞住蟋蟀的退路,
就可以抓到蟋蟀了。

 

 

今日一時興趣來一下,童時玩樂  灌土猴。
找到蟋蟀的家  (土堆)。

1.jpg

清開土堆找到洞口,就可以開始灌水,小時候都是以玻璃瓶,

2.jpg

今天就用礦泉水的瓶子,方便就好。
要灌多少水,那就不一定,有時一瓶蟋蟀就投降,
有時寧可淹死也不會爬出。

3.jpg

台灣大蟋蟀從洞口探出頭.
這隻用了二瓶水就投降了,不過還很有精神,要小心它會退回洞內。
找東西塞住蟋蟀的退路。

4.jpg

回憶童年  這次只灌了二隻體驗一下。

5.jpg

台灣大蟋蟀 若蟲無翅。

6.jpg

台灣大蟋蟀 若蟲近似成蟲,體型肥胖開始長翅。

7.jpg

台灣大蟋蟀 成蟲 體型會縮小,長翅膀。
 

8.jpg

台灣大蟋蟀 成蟲有翅膀

20.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