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環頸鴴 |
學名 Charadrius dubius |
英名 Little Ringed Plover |
俗名 小頸圈鴴、歐洲環頸鴴、小鴴。 |
冬候鳥,部分為留鳥,又名千(足)鳥。 |
身長15公分,黑嘴、黃腳,特徵為眼眶周圍有金黃眼圈。 |
夏羽時,眼圈鮮黃,眼、臉間黑白對比分明,胸部有顯著黑帶橫貫;冬羽時,臉及胸帶之黑色均消褪, |
上身大致皆為土褐色。 |
拍攝時間:103年1月11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龍潭 |
小環頸鴴 |
學名 Charadrius dubius |
英名 Little Ringed Plover |
俗名 小頸圈鴴、歐洲環頸鴴、小鴴。 |
冬候鳥,部分為留鳥,又名千(足)鳥。 |
身長15公分,黑嘴、黃腳,特徵為眼眶周圍有金黃眼圈。 |
夏羽時,眼圈鮮黃,眼、臉間黑白對比分明,胸部有顯著黑帶橫貫;冬羽時,臉及胸帶之黑色均消褪, |
上身大致皆為土褐色。 |
拍攝時間:103年1月11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龍潭 |
翠鳥 |
英文名稱:(Alcedo;kingfishers) |
類別:佛法僧目翠鳥科的1屬。 |
別名:翠鳥又叫大翠鳥,藍翡翠,秦椒嘴,魚狗,釣魚郎 |
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中國及台灣地區。 |
牠有一身在陽光下會閃閃的寶藍色衣裳。這種鳥喜歡在河溝邊的泥土牆上築巢 |
,但是現代的河溝則多為水泥所砌成,翠鳥不易找到繁殖下一代的場所,所以數量愈來愈稀少, |
在渡船頭偶而可發現牠們的身影。 |
拍攝時間:103年1月12日 |
拍攝地點:苗栗縣,西湖 |
大白鷺絲 |
學名Ardea alba, |
又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等。 |
鷺科鷺屬嘅一種,有時亦被歸入白鷺屬。 |
身長90cm,係白鷺屬中最大,白色,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黑腳,黑腿,腿上部份帶綠或紅 |
;細長黃喙,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 |
拍攝時間:103年1月5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 新坡. |
灰面鵟鷹 |
別名:灰面鷲、國慶鳥、南路鷹和清明鳥 |
灰面鵟鷹體長約49公分,寬約102~115公分。 |
灰面鵟鷹的頭部側面有十分顯目的灰色斑紋,所以稱為「灰面」鵟鷹或「灰面」鷲。每年秋天,會由中國大陸東北、日本、 |
朝鮮半島等繁殖區飛往南洋地區渡冬,在十月十日前後大量經過臺灣,好像是前來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似的,所以又稱為「國慶鳥」。 |
彰化地區的人士把灰面鵟鷹稱為「南路鷹」,主要是因為每年三月返回繁殖區時,牠們是從恆春由南而北飛行而來的, |
在每年的春分(三月二十一或三月二十二)前後,常有大批的鷹群飛抵八卦山,有的呼嘯而過,有的在天空中盤旋, |
十分壯觀。也因這個時候,正是清明節,人們掃墓時常可在樹梢見到牠們的蹤影,所以又稱為「清明鳥」。 |
拍攝時間:103年1月1日 |
拍攝地點:苗栗縣,西湖 |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 |
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 |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 |
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
拍攝時間:102年12月19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五色鳥 |
學名:Megalaima nuchalis |
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身長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 |
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 |
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叩叩叩……」,因而又被稱作「花和尚」。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 |
拍攝時間:102年12月8日 |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
白眉鶇 |
學名:Turdus obscurus |
體型、顏色較像赤腹鶇,尤以胸腹為橘紅,腹部中央為白色,翅上為褐黃色都很接近, |
通常樹棲吃樹上果實,尤愛雀榕、茄冬,也會下地面翻找落葉堆中的昆蟲. |
繁殖於西伯利亞,冬季時會往南遷移,台灣為其度冬區之一。生活於森林環境,生性羞澀,大多藏匿於茂密的樹林間 |
會在地面或樹上覓食。受驚擾時會飛到樹上躲藏,飛行迅速相當快。 |
拍攝時間:102年12月8日 |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
雄鳥頭、頸部為灰褐色,眉線、嘴基至眼下及腮線為白色。胸、脇部為橘紅色,腹部至尾下覆羽為白色,背部為黃褐色。 |
雌鳥頭、背部為褐色,喉部白色有黑色縱斑,其餘皆和雄鳥相似。 |
雌鳥
雌鳥
雄鳥
雄鳥
雄鳥
雄鳥
黑枕藍鶲 |
英名:Black-naped Blue Monarch |
學名:Hypothymis azurea
|
別名:黑枕王鶲 |
目名:雀形目 |
台灣特有亞種,身長約15公分,因其頭後有一明顯黑斑,全身為美麗的寶藍色,故名黑枕藍鶲。 |
為棲息在低海拔的山林裡的留鳥 |
拍攝時間:102年11月27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 楊梅高山里 |
斑文鳥 |
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
俗名:黑嘴筆仔 |
體長 12cm,體上部為褐色,體下部為淺褐色並有鱗斑,嘴黑色,粗圓錐狀,強而有力, |
以稻穀或種子為食,通常以10幾隻為群,在芒草叢或稻田中活動覓食,飛行時以直線波浪式前進, |
並發出細膩之哨音,繁殖力強,通常一年可下蛋4一5次,哺育雛鳥時期,則捕食昆蟲。 |
與麻雀有血緣關係卻較懼人,所以雖常與麻雀混群出現,卻都是離人類較遠的開闊地或農地, |
與麻雀的食物相很類似,其外表就如同其名般有斑點。 |
拍攝時間:102年6月8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 八德市 |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斑文鳥
白胸秧雞 |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
別名:白胸秧雞,(閩南語)苦雞母,白面仔,紅屁股仔,﹝客家語﹞補鍋鳥、姑婆鳥、苦惡鳥 |
體長29公分,嘴、腳黃綠色、腳長趾長,臉面、胸腹潔白色,體背、頭後翼黑灰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紅褐色。 |
棲息平地或淺山地帶水田、沼澤、溪流岸邊,常抬頭慢走,不善飛行,可短距離低飛,且雙腳下垂無法收縮, |
警戒心強,為台灣留鳥. |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 中壢元智大學 |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白胸秧雞
綠繡眼 |
學名 Zosterops japonicus |
中國稱暗綠綉眼鳥,廣東人多稱牠們為相思仔、白眼圈。是一種小型雀形目鳥類在綉眼鳥科。 |
台灣多稱為綠繡眼,台語稱青笛仔、青啼仔。日本稱為目白。 |
其他俗名包括:繡眼兒、粉眼兒、粉燕兒、白眼兒、白日眶等。 |
體長約11厘米,清脆的綠色由頭部、背部延伸至尾部,在喉部有較明亮的黃色,眼框周圍為白色,故名為繡眼。 |
綠繡眼是雜食性的鳥兒,可以吃水果和昆蟲類,像是木瓜是牠必吃的主食. |
拍攝時間:102年6月12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 觀音 |
綠繡眼
綠繡眼
綠繡眼 相親相愛
綠繡眼 相親相愛
綠繡眼 相親相愛
綠繡眼
綠繡眼
鵲鴝 |
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
俗稱大黑白. |
又名豬屎渣、吱渣、信鳥或四喜.
|
分佈於中國華南地區及長江以南一帶。 鵲鴝雄鳥上半部為黑色,在翼處有白斑,下體前黑後白, |
時常豎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 |
雄鳥全身羽色藍黑和純白相間,雌鳥的頭、背則為灰褐色。5~7月繁殖,在屋頂、牆洞、樹洞裡做窩,
|
產3~6枚綠色帶斑點的卵。 |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 中壢元智大學 |
鵲鴝是一種外來鳥類,查了好久才找到名字,體形不大約15mm左右. |
鵲鴝比較喜歡早上出來活動,過了中午就没看過. |
鵲鴝 公鳥 |
鵲鴝 公鳥
鵲鴝 公鳥
鵲鴝 母鳥 |
鵲鴝 亞鳥 |
鵲鴝 亞鳥
鵲鴝 亞鳥
鵲鴝 |
|
中名:八哥 (原生種) |
學名: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又名:了哥、鸚鵒、寒皋、鴝鵒、鸜鵒、駕鴒、加令 |
八哥善於效鳴,甚至能學人言,因此自古以來就被人類作為寵物飼養,並且衍生出及其複雜的 |
各種馴養名目。但八哥始終沒有實現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因此鳥類貿易中所有的八哥 |
均直接從野外捕捉,這種非法鳥類貿易對野生鳥類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 |
在台灣受外來種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等野外到處繁殖競爭棲地和被補獵為寵物鳥影響, |
造成當地數量大減,2008年起被改列為珍貴稀有保護鳥類。 |
拍攝時間:102年5月5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在台灣受外來種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等,要在野外看到本土八哥很不容易.
天氣太熱,跟小狗一樣嘴巴開開散熱.
八哥
八哥
八哥
最大特色就是嘴上的毛.
五色鳥
|
學名:Megalaima nuchalis |
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身長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 |
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 |
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叩叩叩……」,因而又被稱作「花和尚」。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 |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
拍攝地點 :苗栗縣 西湖 |
相機不是很好,相了數拾張,找不到幾張清楚可以用的.
小啄木鳥 |
學 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
小啄木鳥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棲於海拔 600~2000公尺間之闊葉森林,牠常於樹木的主幹或側枝上爬行 |
,體型稍大於麻雀。雌鳥與雄鳥同色,但雄鳥頭部兩側有紅色斑紋。 |
牠們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捕食藏匿於樹皮裡的小昆蟲。飛翔呈波浪狀,速度快。 |
漿果亦是其食物的一種。營巢於樹幹上,雌雄共同築巢,不使用任何巢材,卵直接生於樹洞裡。 |
此鳥類為台灣產啄木鳥中屬於族群較多且尚稱普遍的留鳥,雌雄同色,惟雄鳥其頭側有紅色斑, |
一般單獨生活在樹幹上,以其強勁的尾羽支撐軀體,螺旋狀般. |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
拍攝地點 :苗栗縣 西湖 |
小啄木鳥。
小啄木鳥在樹上移動的數速度快,拍攝不是很清楚.
小啄木鳥
小啄木鳥
小啄木鳥
要不是有長鏡頭,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母鳥頭部兩側有紅灰色斑紋。
白尾八哥(八哥科) |
學名:Acridotheres javanicus。 |
英名:White-vented Myna。 |
別名:爪哇八哥、林八哥、白臀八哥。 |
體長約26 cm ,全身黑色,頭部羽毛豎起,眼、嘴、腳黃色,尾下覆羽和尾羽末端尾白色。 |
習性:性好群棲,常成群出現於開闊草地稻田、都會區的公園、學校、高速公路邊坡。以昆蟲及植物果實為食。 |
原為東南亞引進觀賞用,因放生、棄養、逃逸,已在台灣大量繁衍,造成本土八哥的生存競爭壓力。 |
拍攝時間:102年5月5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中名:牛背鷺 |
學名 : Bubulcus ibis |
又稱: 黃頭鷺,牛背鷺 |
體長:51公分,嘴黃色,腳及趾黑色。 |
繁殖季節時頭、頸部及背部有橘色飾羽出現,故又名「黃頭鷺」. |
冬季時飾羽消失,羽色雪白,僅頭頂略泛微黃。 |
每當繁殖季節到來,牛背鷺的雄鳥會長出橙黃色的飾羽,從頭部順著頸部一直長到背部,非常帥氣動人。 |
雄鳥主要在吸引雌鳥的注意,以便盡快配對,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
牛背鷺和水牛之間互利共生的情況,非常有趣。牛背鷺棲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 |
,和因水牛走動而被驚擾飛出來的小蟲;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鷺趕走身上的繩蟲, |
另一方面牛背鷺為水牛擔任警衛任務。 |
拍攝時間:102年5月2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牛背鷺
牛背鷺
牛背鷺
牛背鷺
中名:灰頭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
學名: Lanius cristatus Linnaeus |
俗稱: 畢勞仔 |
形態:背為紅至褐色,腹部為淡褐色,尾長,黑色過眼線明顯,喙粗短,雌性翼脇有鱗斑。 |
出現於平原、丘陵地帶的空曠地帶,喜停於突出的枝頭上, |
紅尾伯勞最大的特徵就在於眼睛旁有一條黑又粗的過眼線,與呈鉤狀的嘴尖。 |
台灣的紅尾伯勞有兩個亞種-褐頭紅尾伯勞與灰頭紅尾伯勞。 |
褐頭紅尾伯勞腹部有鱗狀斑,背部灰褐色,翼及尾紅褐色,頭部褐色。灰頭紅尾伯勞頭至背上灰褐色, |
腹部黃白色翼,尾暗褐色。 |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灰頭紅尾伯勞
家八哥(Common Myna) |
俗名:眼鏡八哥、白尾八哥. |
外來種八哥,原生東南亞白尾八哥及家八哥已遍布全台,多在海拔五百公尺以下的平原與近郊丘陵; |
頭部深褐色至黑色,額部沒有冠羽。眼圈裸皮區為黃色。 |
背部、尾部及胸部為深褐色。尾下覆羽及尾羽末端為白色。 |
習性較為強悍具有侵略性,屬群居性。經常數隻或小群活動覓食,屬雜食性,主食為植物果實 |
、昆蟲,也可見其在都市或近郊的垃圾桶附近尋覓丟棄的食物,喜歡站在突出的建物或樹上鳴叫。 |
已嚴重影響台灣原生種八哥,以至於原生八哥變成稀有種。白尾八哥非常凶悍常常會欺負弱小的麻雀, |
甚至會獵食麻雀的雛鳥和卵。 |
拍攝時間:102年4月25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八德 |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眼鏡八哥
紫嘯鶇 |
學名:Myophonus caeruleus |
俗名烏精、鳴雞、鐵老鴉、山鳴雞、蕭聲鶇 |
分布於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東南亞、南達爪哇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南部以南地區、西達西藏等地 |
主要棲息於多石的山溪或崎嶇岩石間。 |
體長約為三十公分,算是蠻大型的鳥類。全身黑色中帶有藍色、紫色的光澤,非常令人驚艷。 |
拍攝時間:102年6月30日 |
拍攝地點:新北市 土城 承天寺 |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
紫嘯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