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內鳥類拍攝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環頸鴴
學名 Charadrius dubius
英名 Little Ringed Plover
俗名 小頸圈鴴、歐洲環頸鴴、小鴴。
冬候鳥,部分為留鳥,又名千(足)鳥。
身長15公分,黑嘴、黃腳,特徵為眼眶周圍有金黃眼圈。
夏羽時,眼圈鮮黃,眼、臉間黑白對比分明,胸部有顯著黑帶橫貫;冬羽時,臉及胸帶之黑色均消褪,
上身大致皆為土褐色。
拍攝時間:103年1月11日
拍攝地點:桃園縣,龍潭

 

1

 

2

 

3

 

4

 

5

 

6

 

7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翠鳥
英文名稱:(Alcedo;kingfishers)
類別:佛法僧目翠鳥科的1屬。
別名:翠鳥又叫大翠鳥,藍翡翠,秦椒嘴,魚狗,釣魚郎
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中國及台灣地區。
牠有一身在陽光下會閃閃的寶藍色衣裳。這種鳥喜歡在河溝邊的泥土牆上築巢
,但是現代的河溝則多為水泥所砌成,翠鳥不易找到繁殖下一代的場所,所以數量愈來愈稀少,
在渡船頭偶而可發現牠們的身影。
拍攝時間:103年1月12日
拍攝地點:苗栗縣,西湖

 

 

 

1

 

2

 

3

 

4

 

5

 

6

 

7

 

8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白鷺絲
學名Ardea alba,
又名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等。
鷺科鷺屬嘅一種,有時亦被歸入白鷺屬。
身長90cm,係白鷺屬中最大,白色,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黑腳,黑腿,腿上部份帶綠或紅
;細長黃喙,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
拍攝時間:103年1月5日
拍攝地點:桃園縣 新坡.

 

1

 

2

 

3

 

4

 

5

 

6

 

7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灰面鵟鷹
別名:灰面鷲、國慶鳥、南路鷹和清明鳥
灰面鵟鷹體長約49公分,寬約102~115公分。
灰面鵟鷹的頭部側面有十分顯目的灰色斑紋,所以稱為「灰面」鵟鷹或「灰面」鷲。每年秋天,會由中國大陸東北、日本、
朝鮮半島等繁殖區飛往南洋地區渡冬,在十月十日前後大量經過臺灣,好像是前來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似的,所以又稱為「國慶鳥」。
彰化地區的人士把灰面鵟鷹稱為「南路鷹」,主要是因為每年三月返回繁殖區時,牠們是從恆春由南而北飛行而來的,
在每年的春分(三月二十一或三月二十二)前後,常有大批的鷹群飛抵八卦山,有的呼嘯而過,有的在天空中盤旋,
十分壯觀。也因這個時候,正是清明節,人們掃墓時常可在樹梢見到牠們的蹤影,所以又稱為「清明鳥」。
拍攝時間:103年1月1日
拍攝地點:苗栗縣,西湖

 

1

 

2

 

3

 

7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
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
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拍攝時間:102年12月19日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1

 

2

 

3

 

4

 

5

 

6

 

7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色鳥
學名:Megalaima nuchalis
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身長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
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
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叩叩叩……」,因而又被稱作「花和尚」。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
拍攝時間:102年12月8日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眉鶇
學名:Turdus obscurus
體型、顏色較像赤腹鶇,尤以胸腹為橘紅,腹部中央為白色,翅上為褐黃色都很接近,
通常樹棲吃樹上果實,尤愛雀榕、茄冬,也會下地面翻找落葉堆中的昆蟲.
繁殖於西伯利亞,冬季時會往南遷移,台灣為其度冬區之一。生活於森林環境,生性羞澀,大多藏匿於茂密的樹林間
會在地面或樹上覓食。受驚擾時會飛到樹上躲藏,飛行迅速相當快。
拍攝時間:102年12月8日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雄鳥頭、頸部為灰褐色,眉線、嘴基至眼下及腮線為白色。胸、脇部為橘紅色,腹部至尾下覆羽為白色,背部為黃褐色。

 1

雌鳥頭、背部為褐色,喉部白色有黑色縱斑,其餘皆和雄鳥相似。

2

雌鳥

3

雌鳥

4

雄鳥

5

雄鳥

6

雄鳥

7

雄鳥

8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枕藍鶲
英名:Black-naped Blue Monarch
學名:Hypothymis azurea
別名:黑枕王鶲
目名:雀形目
台灣特有亞種,身長約15公分,因其頭後有一明顯黑斑,全身為美麗的寶藍色,故名黑枕藍鶲。
為棲息在低海拔的山林裡的留鳥
拍攝時間:102年11月27日
拍攝地點:桃園縣   楊梅高山里

 

 

 1

 

2

 

3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斑文鳥
學名:Lonchura punctulata
俗名:黑嘴筆仔
體長  12cm,體上部為褐色,體下部為淺褐色並有鱗斑,嘴黑色,粗圓錐狀,強而有力,
以稻穀或種子為食,通常以10幾隻為群,在芒草叢或稻田中活動覓食,飛行時以直線波浪式前進,
並發出細膩之哨音,繁殖力強,通常一年可下蛋4一5次,哺育雛鳥時期,則捕食昆蟲。
與麻雀有血緣關係卻較懼人,所以雖常與麻雀混群出現,卻都是離人類較遠的開闊地或農地,
與麻雀的食物相很類似,其外表就如同其名般有斑點。
拍攝時間:102年6月8日
拍攝地點  :桃園縣   八德市

斑文鳥

2.jpg

斑文鳥

3.jpg

斑文鳥

4.jpg

斑文鳥

5.jpg

斑文鳥

6.jpg

斑文鳥

7.jpg

斑文鳥

8.jpg

斑文鳥

9.jpg

斑文鳥

10.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胸秧雞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別名:白胸秧雞,(閩南語)苦雞母,白面仔,紅屁股仔,﹝客家語﹞補鍋鳥、姑婆鳥、苦惡鳥
體長29公分,嘴、腳黃綠色、腳長趾長,臉面、胸腹潔白色,體背、頭後翼黑灰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紅褐色。
棲息平地或淺山地帶水田、沼澤、溪流岸邊,常抬頭慢走,不善飛行,可短距離低飛,且雙腳下垂無法收縮,
警戒心強,為台灣留鳥.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拍攝地點  :桃園縣 中壢元智大學

 

1.jpg

白胸秧雞

2.jpg

白胸秧雞

3.jpg

白胸秧雞

4.jpg

白胸秧雞

5.jpg

白胸秧雞

6.jpg

白胸秧雞

7.jpg

白胸秧雞

8.jpg

白胸秧雞

9.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繡眼
學名 Zosterops japonicus
中國稱暗綠綉眼鳥,廣東人多稱牠們為相思仔、白眼圈。是一種小型雀形目鳥類在綉眼鳥科。
台灣多稱為綠繡眼,台語稱青笛仔、青啼仔。日本稱為目白。
其他俗名包括:繡眼兒、粉眼兒、粉燕兒、白眼兒、白日眶等。
體長約11厘米,清脆的綠色由頭部、背部延伸至尾部,在喉部有較明亮的黃色,眼框周圍為白色,故名為繡眼。
綠繡眼是雜食性的鳥兒,可以吃水果和昆蟲類,像是木瓜是牠必吃的主食.
拍攝時間:102年6月12日
拍攝地點  桃園縣   觀音

3.jpg

綠繡眼

4.jpg

綠繡眼

5.jpg

綠繡眼  相親相愛

6.jpg

綠繡眼  相親相愛

7.jpg

綠繡眼  相親相愛

9.jpg

綠繡眼 

10.jpg

綠繡眼 

15.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2 Mon 2013 08:31
  • 鵲鴝

鵲鴝
學名:Copsychus saularis
俗稱大黑白.
又名豬屎渣、吱渣、信鳥或四喜.
分佈於中國華南地區及長江以南一帶。  鵲鴝雄鳥上半部為黑色,在翼處有白斑,下體前黑後白,
時常豎起尾巴,把尾翼扭向前方,在地上則常以彈跳方式前進。
雄鳥全身羽色藍黑和純白相間,雌鳥的頭、背則為灰褐色。5~7月繁殖,在屋頂、牆洞、樹洞裡做窩,
產3~6枚綠色帶斑點的卵。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拍攝地點  :桃園縣 中壢元智大學

 

鵲鴝是一種外來鳥類,查了好久才找到名字,體形不大約15mm左右.

 

 

鵲鴝比較喜歡早上出來活動,過了中午就没看過.

 

鵲鴝    公鳥

10.jpg

鵲鴝    公鳥

9.jpg

鵲鴝    公鳥

4.jpg

鵲鴝    母鳥

38.JPG

 

鵲鴝    亞鳥

11.jpg

鵲鴝    亞鳥

12.jpg

鵲鴝    亞鳥

13.jpg

鵲鴝   

1.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名:八哥  (原生種)
學名: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又名:了哥、鸚鵒、寒皋、鴝鵒、鸜鵒、駕鴒、加令
八哥善於效鳴,甚至能學人言,因此自古以來就被人類作為寵物飼養,並且衍生出及其複雜的
各種馴養名目。但八哥始終沒有實現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因此鳥類貿易中所有的八哥
均直接從野外捕捉,這種非法鳥類貿易對野生鳥類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
在台灣受外來種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等野外到處繁殖競爭棲地和被補獵為寵物鳥影響,
造成當地數量大減,2008年起被改列為珍貴稀有保護鳥類。
拍攝時間:102年5月5日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在台灣受外來種白尾八哥、家八哥、冠八哥等,要在野外看到本土八哥很不容易.

1.jpg

天氣太熱,跟小狗一樣嘴巴開開散熱.

3.jpg

八哥

4.jpg

八哥

5.jpg

八哥

6.jpg

最大特色就是嘴上的毛.

2.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色鳥
學名:Megalaima nuchalis
因其羽毛有五種顏色而得名,身長約20~23公分,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身體多為翠綠色,頭部大部份為藍色,
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粗厚嘴部為黑色,腳鉛灰色。
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叩叩叩……」,因而又被稱作「花和尚」。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拍攝地點  :苗栗縣 西湖

 

相機不是很好,相了數拾張,找不到幾張清楚可以用的.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啄木鳥
學  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小啄木鳥是台灣特有亞種鳥類,普遍棲於海拔  600~2000公尺間之闊葉森林,牠常於樹木的主幹或側枝上爬行
,體型稍大於麻雀。雌鳥與雄鳥同色,但雄鳥頭部兩側有紅色斑紋。
牠們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捕食藏匿於樹皮裡的小昆蟲。飛翔呈波浪狀,速度快。
漿果亦是其食物的一種。營巢於樹幹上,雌雄共同築巢,不使用任何巢材,卵直接生於樹洞裡。
此鳥類為台灣產啄木鳥中屬於族群較多且尚稱普遍的留鳥,雌雄同色,惟雄鳥其頭側有紅色斑,
一般單獨生活在樹幹上,以其強勁的尾羽支撐軀體,螺旋狀般.
拍攝時間:102年5月25日
拍攝地點  :苗栗縣 西湖

小啄木鳥

1.JPG

小啄木鳥在樹上移動的數速度快,拍攝不是很清楚.

3.jpg

小啄木鳥

5.jpg

小啄木鳥

23.jpg

小啄木鳥

24.jpg

要不是有長鏡頭,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22.jpg

母鳥頭部兩側有紅灰色斑紋。

25.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尾八哥(八哥科)
學名:Acridotheres javanicus。
英名:White-vented Myna。
別名:爪哇八哥、林八哥、白臀八哥。
體長約26 cm  ,全身黑色,頭部羽毛豎起,眼、嘴、腳黃色,尾下覆羽和尾羽末端尾白色。
習性:性好群棲,常成群出現於開闊草地稻田、都會區的公園、學校、高速公路邊坡。以昆蟲及植物果實為食。
原為東南亞引進觀賞用,因放生、棄養、逃逸,已在台灣大量繁衍,造成本土八哥的生存競爭壓力。   
拍攝時間:102年5月5日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1.1.jpg

白尾八哥

1.jpg

白尾八哥

2.jpg

白尾八哥

3.jpg

白尾八哥

4.jpg

白尾八哥

5.jpg

白尾八哥

7.jpg

白尾八哥

8.jpg

白尾八哥

9.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名:牛背鷺
學名  : Bubulcus ibis
又稱: 黃頭鷺,牛背鷺
體長:51公分,嘴黃色,腳及趾黑色。
繁殖季節時頭、頸部及背部有橘色飾羽出現,故又名「黃頭鷺」.
冬季時飾羽消失,羽色雪白,僅頭頂略泛微黃。
每當繁殖季節到來,牛背鷺的雄鳥會長出橙黃色的飾羽,從頭部順著頸部一直長到背部,非常帥氣動人。
雄鳥主要在吸引雌鳥的注意,以便盡快配對,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牛背鷺和水牛之間互利共生的情況,非常有趣。牛背鷺棲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
,和因水牛走動而被驚擾飛出來的小蟲;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鷺趕走身上的繩蟲,
另一方面牛背鷺為水牛擔任警衛任務。
拍攝時間:102年5月2日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1.jpg

牛背鷺

2.jpg

牛背鷺

3.jpg

牛背鷺

4.jpg

牛背鷺

5.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名:灰頭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學名: Lanius cristatus Linnaeus
俗稱: 畢勞仔
形態:背為紅至褐色,腹部為淡褐色,尾長,黑色過眼線明顯,喙粗短,雌性翼脇有鱗斑。
出現於平原、丘陵地帶的空曠地帶,喜停於突出的枝頭上,
紅尾伯勞最大的特徵就在於眼睛旁有一條黑又粗的過眼線,與呈鉤狀的嘴尖。
台灣的紅尾伯勞有兩個亞種-褐頭紅尾伯勞與灰頭紅尾伯勞。
褐頭紅尾伯勞腹部有鱗狀斑,背部灰褐色,翼及尾紅褐色,頭部褐色。灰頭紅尾伯勞頭至背上灰褐色,
腹部黃白色翼,尾暗褐色。

5.jpg

灰頭紅尾伯勞

6.jpg

灰頭紅尾伯勞

8.jpg

灰頭紅尾伯勞

11.jpg

灰頭紅尾伯勞

12.jpg

灰頭紅尾伯勞

13.jpg

灰頭紅尾伯勞

14.jpg

灰頭紅尾伯勞

15.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八哥(Common  Myna)
俗名:眼鏡八哥、白尾八哥.
外來種八哥,原生東南亞白尾八哥及家八哥已遍布全台,多在海拔五百公尺以下的平原與近郊丘陵;
頭部深褐色至黑色,額部沒有冠羽。眼圈裸皮區為黃色。
背部、尾部及胸部為深褐色。尾下覆羽及尾羽末端為白色。
習性較為強悍具有侵略性,屬群居性。經常數隻或小群活動覓食,屬雜食性,主食為植物果實
、昆蟲,也可見其在都市或近郊的垃圾桶附近尋覓丟棄的食物,喜歡站在突出的建物或樹上鳴叫。
已嚴重影響台灣原生種八哥,以至於原生八哥變成稀有種。白尾八哥非常凶悍常常會欺負弱小的麻雀,
甚至會獵食麻雀的雛鳥和卵。
拍攝時間:102年4月25日
拍攝地點  桃園縣.八德

 

3.jpg

眼鏡八哥

4.jpg

眼鏡八哥

5.jpg

眼鏡八哥

6.jpg

眼鏡八哥

7.jpg

眼鏡八哥

9.jpg

眼鏡八哥

10.jpg

眼鏡八哥

11.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嘯鶇
學名:Myophonus caeruleus
俗名烏精、鳴雞、鐵老鴉、山鳴雞、蕭聲鶇
分布於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東南亞、南達爪哇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南部以南地區、西達西藏等地
主要棲息於多石的山溪或崎嶇岩石間。
體長約為三十公分,算是蠻大型的鳥類。全身黑色中帶有藍色、紫色的光澤,非常令人驚艷。
拍攝時間:102年6月30日
拍攝地點:新北市 土城  承天寺

 

1.jpg

紫嘯鶇

2.jpg

紫嘯鶇

3.jpg

紫嘯鶇

4.jpg

紫嘯鶇

5.jpg

紫嘯鶇

6.jpg

紫嘯鶇

7.jpg

紫嘯鶇

8.jpg

紫嘯鶇

9.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