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鷺絲 |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 |
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 |
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 |
中白鷺絲體長60~70釐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虹膜淡黄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 |
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 |
拍攝時間:102年6月20日 |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小白鷺絲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
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是分布在南亞、 |
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 |
體重125-180克,比鴿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尾羽外側為黑色,尾端為白色 |
,頭部為深藍色,頸後為黑色,帶有白色斑點,下腹部為暗紅色,喙為暗褐色,腳紅色。 |
拍攝時間:102年4月20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卷尾 |
俗名: 烏秋、阿秋箭 |
學名: Dicrurus Macrocercus |
分類: 卷尾科 |
體型: 29 公分 |
通常單獨或成群出現於平地至海拔之樹林、竹林之上層。常停棲於電線、 |
牛背上,亦常於剛犁過之農地上啄食。 |
尾長而分叉,飛行技巧甚佳。生性好鬥,常追逐其他鳥類,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或高處。 |
雌雄鳥同體色,皆為黑色而有光澤,嘴短且前端下鉤,全身有黑色光澤,尾羽甚長,有分叉。 |
拍攝時間:102年4月28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大卷尾

大卷尾

大卷尾

大卷尾

大卷尾

大卷尾

大卷尾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英名:Common Magpie |
學名:Pica pica |
別名:客鳥 |
目名: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FAMILY CORVID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 |
非保育等級:2008年野生動物保育法修定,將喜鵲原列為第III級除名。 |
喜鵲體形很大,羽毛大部爲黑色,肩腹部爲白色。喜鵲多生活在人類聚居地區, |
|
拍攝時間:102年4月19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喜鵲

喜鵲

喜鵲

喜鵲

喜鵲

喜鵲

喜鵲

喜鵲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嘴黑鵯
紅嘴黑鵯 (學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屬於雀形目鵯科。
|
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斯里蘭卡東部、中國南部。 |
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有長尾巴,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 |
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 |
公母鳥外型相似,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 |
拍攝時間:102年4月13日 |
拍攝地點:苗栗縣 三灣.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雀
麻雀 |
學名:Passer montanus |
又名樹麻雀、霍雀、嘉賓、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 |
老家賊、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厝鳥、砉鶉, |
客家人稱之為屋角鳥、屋簷鳥、壯陽鳥。 |
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蟲育雛,能消滅大量害蟲,而且只要氣候溫暖,食物豐富,麻雀每年多數月份 |
都能產卵育雛,一年可以繁殖3-5窩。所以,從總體上講,麻雀經常是在消滅害蟲;在菜園、 |
果園、花園及房屋附近,麻雀捕食甲蟲、象鼻蟲、螞蟻、臭蟲、蒼蠅及蝴蝶,是有益處的; |
在秋、冬兩季,麻雀吃雜草種子,對除莠有好處;特別是在大城市裡,其他鳥類非常少, |
麻雀在消滅人行道、街心花園、公園中的害蟲,保護城市的綠化中起作用。 |





找蟲蟲.



凖備休息中.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白鷺絲
大白鷺,學名Ardea alba,又叫白鷺鷥、鷺鷥、風漂公子、白漂鳥等。 |
鷺科鷺屬嘅一種,有時亦被歸入白鷺屬。 |
身長90cm,係白鷺屬中最大,白色,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黑腳,黑腿,腿上部份帶綠或紅 |
;細長黃喙,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 |
大白與中白過去都被認定是冬候鳥,但因氣候變遷,如今也有部分留在台灣繁殖。 |
過去就有鳥友發現,大白鷺選擇留在台灣繁殖,應與氣候變遷有關,但目前數量還很少,未來狀況仍待持續觀察。 |
拍攝時間:102年4月4日 |
拍攝地點:苗栗市.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夜鷺
夜鷺(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又名灰窪子、夜窪子、星雁、暗光鳥, |
模樣相近綠蓑鷺,是鷺科夜鷺屬的一種。 |
幼鳥體長與成鳥相當,上體灰褐色,雜以不長的棕色縱斑,翅上有星星點點分布的白色斑點系 |
想分辨我們夜鷺家族的成員是「老鳥」還是「菜鳥」非常簡單!我們成年的夜鷺有一身深藍、灰色 |
、白色相間的羽毛,到了繁殖期,頭上還會長出又長又漂亮的白色羽毛,稱做「飾羽」; |
而還沒有繁殖能力的「青少年」 亞成鳥,身上則披著褐色有白色 |
羽梢的白色端斑所形成的;下體近白色密布褐色細縱紋,喙黑色腳黃綠色。
|
﹝摘自維基百科﹞所謂亞成鳥就是介於成鳥與幼鳥之間的鳥。 |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成鳥

夜鷺 亞成鳥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樹鵲
樹鵲(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是鴉科樹鵲屬的一種 |
別名:落尾嘎嘎(台語)、嘎嘎仔 |
樹鵲體長30-35厘米;的平均體重約為103.8克;喙強健而微彎,與頭的前部都為黑色, |
頭頂及上背為暗石板灰色,下背顏色稍淡;翼和尾為黑色;飛羽中帶有白道,飛行時外顯. |
喉部以下為灰色沾有褐色,腹部為灰白色,尾下覆羽為赭色。 |
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耕地、 |
亞熱帶或熱帶嚴重退化的前森林、溫帶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 |
拍攝時間:102年3月20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 中壢 元智大學. |
|
|
|
|
|
樹鵲 |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樹鵲

|
|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鳩
紅鳩 |
別名:紅斑鴿、紅斑甲 |
學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
英文名:Red Turtle Dove |
紅鳩是平地至低海拔丘陵農墾地常見的留鳥。 |
身長約23公分;外型特徵為夏.冬羽毛原色不一樣,夏季羽毛原色紅,嘴黑色, |
雄鳥頭至頸部鼠灰色,後項有黑色頸環。背部、胸至上腹淡葡萄紫色,飛羽黑色,末端白色。 |
雌鳥大致似雄鳥,但後頸黑色頸環外緣白色,背、肩羽褐色較濃、呈灰褐色,腹面羽色較淡。 |
性群棲,飛行迅速,常於地面行走、啄食,為素食主義者,吃植物的種子、果實等。 |
拍攝時間:102年1月28日 |
拍攝地點 :桃園縣.中壢.元智大學. |
幼鳥


成鳥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翠鳥又叫大翠鳥別名魚狗
英文名稱:(Alcedo;kingfishers) |
類別:佛法僧目翠鳥科的1屬。 |
別名:翠鳥又叫大翠鳥,藍翡翠,秦椒嘴,魚狗,釣魚郎 |
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中國及台灣地區。 |
牠有一身在陽光下會閃閃的寶藍色衣裳。這種鳥喜歡在河溝邊的泥土牆上築巢 |
,但是現代的河溝則多為水泥所砌成,翠鳥不易找到繁殖下一代的場所,所以數量愈來愈稀少, |
在渡船頭偶而可發現牠們的身影。 |
翠鳥是一種專門吃魚的鳥類,牠抓魚的技術可是一流的,通常我們在河邊看到翠鳥時, |
牠總是傻不隆咚的站在高枝上,其實牠正望著水中悠閒的魚兒,準備伺機而動呢!當牠對準目標以後 |
,整個身體像顆炸彈似的往水裡衝,反應較慢的魚兒就成了牠的美食了。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冠麻鷺(亞成鳥)
中文名稱:黑冠麻鷺 (亞鳥) |
別名:黑冠麻鳽 |
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
英文名:Tiger Bittern , Malay Bittern , Malasian Night Heron , Malay Night Heron |
黑冠麻鷺的分布,除台灣以外,西自印度、錫蘭、尼古巴群島、緬甸、中南半島,東至華南和海南島。 |
南達菲律賓、巴拉望、婆羅州、爪哇及馬來半島等地。 |
全長:48公分,成鳥額、頭頂及冠羽為黑色,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背部為紅色有黑色橫漣紋,胸腹部亦有紅色縱麻斑, |
故有其名。在台灣大抵棲息於低海拔山區至山麓一帶,為不普遍的留鳥。常單獨活動於蔭濕的樹林下或 |
在溪澗水邊覓食,在樹下以蚯蚓、昆蟲等為食。在水邊則覓食小魚蝦、兩棲類、無脊椎軟體動物或水生 |
昆蟲等。營巢於雜木林或竹林裡,以樹枝或竹枝築造粗雜的盤形巢。 |
拍攝時間:102年3月5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這不是夜鷺(亞成鳥) , 而是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亞成鳥)

黑冠麻鷺(成鳥)

黑冠麻鷺(成鳥)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背鳩
金背鳩(鳩鴿科) |
英名:Oriental Turtle Dove,Rufous Turtle Dove |
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
特徵:全長約30公分,體型接近珠頸斑鳩,僅較圓胖,但遠看時幾乎一樣, |
但其頸側之斑紋為黑白相間條狀紋,並非圓珠狀。又金背鳩背部翼羽外緣金黃色,十分美麗。 |
習性:台灣全島中海拔至平地都有分佈。常在地面行走覓食, |
拍攝時間:102年1月3日 |
拍攝地點 :中壢市,元智大學.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腰燕
中名:赤腰燕 |
學名:Hirundo daurica |
每年4,5月繁殖期. |
赤腰燕之名乃誤用異種日名。本種腰部羽色呈黃褐色非赤色。 |
在農業社會中燕子是廣為大眾保護的鳥類,自古被以為燕子到家築巢市吉祥的象徵 |
,尤其巢口朝向屋子裡,傳說這戶人家必財運亨通。這種巢口橫向之燕子巢即赤腰燕巢。 |
其巢以泥土築成長頸瓶狀,出入口橫向,巢長有些可達30公分長,形如壺蘆,基部呈球形。 |
這種依附人們的生態,在鄉下倍受保護。過去具有數十年歷史的燕子巢並不稀奇。 |
赤腰燕子之歸巢性,因每年在同一時期,牠們一定來臨。從前的舊巢在沒有受到嚴重損壞的情況下 |
,常常再略加補修,或在原地重新築巢,故一般就認為是同一對燕子再度光臨。 |
拍攝時間:102年4月13日 |
拍攝地點 :通霄 福龍宮. |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赤腰燕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文名稱:白頭翁 |
別名:白頭殼仔、白頭公 |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
【分類】: 鶇科 |
【體型】: 18 公分 |
頭頂前額與後頸黑色,眼後一塊大白斑一直延伸至頭頂後方,另兩眼睛後方各有一白色小耳斑。 |
拍攝時間:102年2月9日 |
拍攝地點 :苗栗市. |
白頭翁的鳥巢.

白頭翁的幼鳥

白頭翁的幼鳥

頂風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蹺鴴 |
學名 Himantopus himantopus |
俗名 黑翅高鷸、長腳鴴 |
身長約三十二公分,公鳥與母鳥都一樣有著長而尖細的嘴巴。一雙細長優雅的粉紅色長腿, |
配上身上黑白分明的羽毛,顯得氣質非凡。但公鳥和母鳥還是略有差別, |
公鳥的黑色部分是由頭、頸,一直延伸到尾巴部. |
拍攝時間:102年7月27日 |
拍攝地點:苗栗縣,西湖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白鷺絲 |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 |
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 |
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銷歐美和世界各地。 |
中白鷺絲體長60~70釐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虹膜淡黄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 |
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 |
拍攝時間:102年6月20日 |
拍攝地點:中壢市 元智大學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日期:2013-07-05 20:12
紫嘯鶇 |
學名:Myophonus caeruleus |
俗名烏精、鳴雞、鐵老鴉、山鳴雞、蕭聲鶇 |
分布於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東南亞、南達爪哇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南部以南地區、西達西藏等地 |
主要棲息於多石的山溪或崎嶇岩石間。 |
體長約為三十公分,算是蠻大型的鳥類。全身黑色中帶有藍色、紫色的光澤,非常令人驚艷。 |
拍攝時間:102年6月30日 |
拍攝地點:新北市 土城 承天寺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
科名: 鹮科 屬名:白鹮屬 身長65~89公分 展翅長112~124公分。 |
繁殖於埃及、非洲撒哈拉沙漠、東非、衣索匹亞、南非及伊拉克等地。 |
棲息於河口泥灘、紅樹林、廢棄漁塭、農田、沼澤地、小型池塘等環境。 |
食物: 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蛙類、鳥類的蛋以及小型的哺乳動物等。 |
拍攝時間:102年7月27日 |
拍攝地點:苗栗縣,後龍鎮 |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埃及聖鹮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灰頭鷦鶯
灰頭鷦鶯 |
學名 :Prinia flaviventris |
別名:中國黃腹鷦鷯鶯、青羽團扇鳥、(閩南語)丟丟咚仔、芒銅丟仔、罔噹丟仔、灰頭布袋鳥、(客家語)禾筆仔 |
體長14公分,體型修長,尾羽長,腳赤肉色,頭頂深灰色。體背大致橄欖褐色,臉部灰白色,喉上胸白色, |
下胸至腹部乳黃色,冬羽則有白色短眉。 |
台灣留鳥,棲息平地至丘陵地帶之農耕地、開闊地,常三兩隻活動於濃密草叢,性機警怕人, |
尾部常跟著叫聲之旋律上下擺動,不善長距離飛行。 |
拍攝時間:102年7月27日 |
拍攝地點:桃園縣 楊梅市. |
繁殖期喜歡巢築於芒草叢中,巢材主要以芒草等草生植物的葉及莖纖維,用細尖的嘴喙巧妙地將巢織成布袋形懸掛 |
於繁密的芒草莖或灌叢上,故名布袋鳥。 |





灰頭鷦鶯每次產蛋3~5枚,通常4枚,每天生一枚,蛋的顔色為深桔紅色,無污斑,蛋的大小平均為15*12mm. |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