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
體長32-45mm,體型肥胖,頭部圓,黃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但側邊為黃褐色,
背面具不明顯的黃褐色中線,中線兩邊尚有紅褐色斑,翅膀黑褐色,側視腹部可見,
雄蟲具渦形斑紋,雌蟲翅脈直線或交叉,各腳黃褐色,後腳發達,
具尾毛及黑色的產卵器。本屬一種,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農田或庭院,
成蟲於夏、秋季出現,夜行性。本種為常見種,俗稱土猴、土伯仔、大蟋蟀、大土狗等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拍攝時間:110年4月20日
不知為何今年4-5月份出現大量的台灣大蟋蟀,大蟋蟀在一般農民都視為害蟲.
夜間都出來吃菜苗,很傷腦筋。
台灣大蟋蟀終年躲在洞裡,只有夜間才會爬出外面覓食或尋找配偶、交尾,
偶而下大雨白天也會有機會看到,而灌蟋蟀是觀察這類地底昆蟲最好好的方法。
灌蟋蟀要保持安靜,以免驚動牠,當蟋蟀凖備爬到洞口時受到驚嚇,
會立刻退回洞內,有時寧可淹死也不會爬出洞外。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蟋蟀爬至洞口時便以鏟子插入,塞住蟋蟀的退路,
就可以抓到蟋蟀了。

 

 

今日一時興趣來一下,童時玩樂  灌土猴。
找到蟋蟀的家  (土堆)。

1.jpg

清開土堆找到洞口,就可以開始灌水,小時候都是以玻璃瓶,

2.jpg

今天就用礦泉水的瓶子,方便就好。
要灌多少水,那就不一定,有時一瓶蟋蟀就投降,
有時寧可淹死也不會爬出。

3.jpg

台灣大蟋蟀從洞口探出頭.
這隻用了二瓶水就投降了,不過還很有精神,要小心它會退回洞內。
找東西塞住蟋蟀的退路。

4.jpg

回憶童年  這次只灌了二隻體驗一下。

5.jpg

台灣大蟋蟀 若蟲無翅。

6.jpg

台灣大蟋蟀 若蟲近似成蟲,體型肥胖開始長翅。

7.jpg

台灣大蟋蟀 成蟲 體型會縮小,長翅膀。
 

8.jpg

台灣大蟋蟀 成蟲有翅膀

20.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擬食蝸步行蟲   飼養記錄 
台灣擬食蝸步行蟲 
Carabus nankotaizanus Kano, 1932 [特有]
體長36-43mm,頭部及前胸背板紫色具強烈的金屬光澤,前胸背板上、下兩端較窄
,翅鞘黑色,翅緣具紫色邊線,翅背佈滿大小不一的突瘤,且具明顯的縱向排列,
各腳黑色細長。本種過去曾經是台灣特有保育類昆蟲,已於98年3月4日已於保育類動物名單中除名。
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和東部,有些中高海拔可見,成蟲出現於5-8月,局部地區數量很多,
具夜行性,喜歡棲息於潮濕的土縫裡,以蚯蚓、蝸牛為食。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110年3月看到昆論有蟲友販售,立即就訂購10隻1.2齡幼蟲.
3月26日收到,隔天就發現一隻一齡未幼蟲陣亡.
另外其他感覺上都已經轉為二齡.
4月6日發現第一隻化蛹,手賤挖出來拍照,結果三天後陣亡.
5月10日最後一隻羽化完成.
本次飼養十隻幼蟲,陣亡三隻,成功羽化七隻.
擬食蝸步行蟲的生活史為  卵→L1幼蟲→L2幼蟲→蛹→羽化為成蟲,五個階段。
我這次從二齡開始飼養.  L2幼蟲→蛹→羽化為成蟲,花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
二齡到前蛹約21-25天。
前蛹到化蛹約7-10天。
蛹至羽化約10-12天。
羽化三天就會開始進食。
有足夠的食物飼養上難度不高。

 

直徑10公分透明圓瓶飼養,先將土裝10公分左右,濕度一般,
然後再上層鋪一些滿水草。
幼蟲飼養溫度:冷氣房20~26度。

1.jpg

為了飼養擬食蝸步行蟲,從網路上訂購了一批3-4公分的白玉蝸牛.
防止蝸牛爬到蓋子上,只好用鐵絲固定。

2.jpg

泥土不用壓實,幼蟲比較容易挖通道.
餓了就會回到上面進食,吃飽後會在通道裡休息。

3.jpg

擬食蝸步行蟲一齡未幼蟲。

4.jpg

擬食蝸步行蟲二齡幼蟲。

5.jpg

 

 


 

 

擬食蝸步行蟲二齡未幼蟲。

看起來肥肥肉肉.

6.jpg

最後一次進食完,幼蟲就回到通道凖備化蛹,入口會堵起來,不用擔心,
我飼養這批幼蟲都挖通道,前蛹期都會在通道裡約 5天,
幼蟲不會做蛹室,通道如果乾淨就没有必要挖出來。

7.jpg

擬食蝸步行蟲   化蛹後約二小時的情況。

8.jpg

擬食蝸步行蟲   蛹長約31mm。

9.jpg

擬食蝸步行蟲   化蛹後第3天。
人工蛹室跟我們一般飼育鍬型蟲一樣的方式即可。

10.jpg

擬食蝸步行蟲   羽化的前1天,腳會變黑。

11.jpg

擬食蝸步行蟲   羽化後約一小時的情況,全身是白色腳是黑色

12.jpg

擬食蝸步行蟲   羽化後約四小時,全身由白轉黑。

13.jpg

擬食蝸步行蟲   羽化後約八小時,已經定色完成。

14.jpg

注意擬食蝸步行蟲羽化二至三天就會開始進食,所以食物要先凖備好。

15.jpg

公母蟲的分辨方式:

一般來說母蟲會比公蟲大一點,這隻母蟲約40mm。

第一次飼養手上數據不多,公成蟲的平均體長不超過38mm,
母蟲的平均體長是40mm以上。

16.jpg

 
母蟲的第一對腳附節跟第二對腳的附節一樣.
很容易分辨。
 

17.jpg

公蟲的前腳附節比較寛短
第一對腳的附節跟第二對腳的附節,比較起來明顯不一樣。

18.jpg

本次飼養十隻幼蟲,陣亡三隻,成功羽化七隻,三公四母.
其中二隻幼蟲收到不久後死亡,一隻是化蛹後手賤挖出來,拍攝不久後死亡.
有足夠的食物飼養上難度不高。

20.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桉樹龜金花蟲
Paropsis atomaria Olivier, 1807
金花蟲科 / 龜金花蟲亞科) 中小型,身體卵形,前胸背板兩側密佈褐色斑紋,
中央有2條 J 字和倒 J字的斑紋,基部有4-5枚圓形的斑點,翅鞘褐色密布黃白色細碎的斑紋
,有些個體內側有4枚黑斑,近前緣有一條黑色的縱紋,第1枚黑斑和第4枚黑斑與外側的縱紋相連。
本屬1種,本種外觀近似瓢蟲,主要寄主於桃金孃科桉屬植物大葉桉,俗稱油加利樹、檸檬桉。
桉樹龜金花蟲原產地澳洲,近年入侵的外來種,現在已擴及全台。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拍攝時間:110年4月30日

 

1.jpg

今天好不容易下了一天雨,路過油加利樹,發現大量的桉樹龜金花蟲.
下到樹頭下避雨,每棵油加利樹都有數拾隻桉樹龜金花蟲.最少見.

2.jpg

第二天放晴在過去看,全部又回到樹上,只剩兩三隻.

4.jpg

 

5.jpg

桉樹龜金花蟲

6.jpg

桉樹龜金花蟲

7.jpg

桉樹龜金花蟲

8.jpg

有一些樹枝上,發現大量幼蟲.

9.jpg

桉樹龜金花蟲幼蟲.

10.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 尾 鞭 蠍  交配篇110
長尾鞭蠍科 Thelyphonidae  盾鞭蠍属 Typopeltis,
俗稱台灣鞭蠍、醋酸蟲、雷達蠍等。
外觀與蠍近似但鞭蠍腹部末端有一根細長的尾鞭,腹部下面無梳狀構造,
末端也不具毒刺,但受到干擾尾鞭會噴出濃烈醋酸味道的液體,
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參考資料:嘎嘎昆蟲網
拍攝時間:110年3月20日
好像没有看到過有關長尾鞭蠍交配資料及圖片.
第一次看到,一時忘了拍照.
這是第二次看到,光線不好手機拍攝不是很清楚.

長尾鞭蠍交配方式跟一般昆蟲完成不同,非常奇特.

1.jpg

長尾鞭蠍交配每年三.四月比較容易遇到.

2.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名:Megasoma mars
中名:戰神大兜蟲
產地:祕魯
幼蟲來源:昆論蟲友.
幼蟲食材跟一般兜蟲飼養一樣.
莫雷調製:大兜土及發酵木屑1比1.
濕度:  偏中.(用力握土結塊,指縫可以看到水,不滴水).
幼蟲飼養溫度:冷氣房15~26度.
幼蟲期約:20-30個月.
蛹期溫度:24-26度.
蛹期約:60~70天.
蟄伏約:30~40天.
飼養大型兜蟲就做好長期心理凖備.
每三個月更換食材一次,每次更換三分之二就可以.
飼養難度:中
僅供參考.


 

一號 戰神大兜蟲

未重:116.4g (最後一次換土時測量的重量).

1.jpg

蛹重:114.2g

2.jpg

蛹長約:125mm.

3.jpg

體長約:120mm.

4.jpg

戰神大兜蟲 公蟲 為了觀察移到人工蛹室造成羽化失敗.有點可惜.

5.jpg

這隻戰神母蟲己羽化六個月,才等到公蟲,

6.jpg

長期飼養這些大型兜蟲的經驗,我都在最後一次更換土時.

在飼養箱加泥土,讓幼蟲有安全地方做蛹室.

10.jpg

長:20cm.寛:20cm高:10cm一般外面公園的泥土.

11.jpg

一般來說幼蟲都會到這泥土這裡做蛹室.

12.jpg

二號 戰神大兜蟲.
未重:96.6g (最後一次換土時測量的重量).

13.jpg

戰神大兜蟲 公蟲 只有開窗觀察没有測量蛹重及蛹長.
羽化體長約:100mm.

14.jpg

戰神大兜蟲 公蟲 天然蛹室最好,没有必要使用人工蛹室,

15.jpg

戰神大兜蟲 公蟲 人工蛹室羽化失敗比較高.

16.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彩虹鍬形蟲(紫紺系列)   飼養記錄  110
109年繁殖一些混色彩虹鍬形蟲,結果生出來的後代,表現得不是很好.
彩虹鍬形蟲最好還黑配黑,紅配紅,綠配綠,不然生出來的後代都没有收藏價值.
109年3月挑選一對公母都是紫紺系列彩虹鍬形蟲繁殖了一批幼蟲.
這批幼蟲全部吃喜蟲鮑魚菇菌瓶.
溫度設定:24-26度。
110年4月份陸續羽化4公3母,還有二公尚未羽化,全部都是紫紺色.
 
這三隻母蟲110年1月份就已經羽化.
手機拍攝效果不是最好,太黑看不出來紫紺色.

1.jpg

目前這三隻彩虹鍬形蟲比較大一點.

2.jpg

目前羽化七隻全部都是紫紺色.

3.jpg

這批最大只有53mm.

4.jpg

彩虹鍬形蟲(紫紺系列)

5.jpg

彩虹鍬形蟲(紫紺系列)

6.jpg

彩虹鍬形蟲(紫紺系列)

7.jpg

彩虹鍬形蟲(紫紺系列)

8.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角大鍬形蟲   飼養記錄  110
學名:Dorcus gracilicornis Benesh,1950
中名:細角大鍬形蟲     月份:5-11月。
體長:♂20-50 mm♀20-30 mm。
體色:黑色。
分布:台灣特有種,分布於本島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
今年5月份跟昆論蟲友進了,6隻二齡未細角幼蟲,產地阿里山.
這批幼蟲食用莫雷細發酵木屑加喜蟲發酵木屑1:1混合.
1000CC一瓶到底,
溫度設定:22-24度。
109年10月幼蟲開始陸續羽化.12月份最後一隻羽化完成.
6隻全部順利存活下來,只可惜全部公蟲没有母蟲.

最小30mm,最大43mm

這次就開挖這隻做記錄,蛹長38mm.

1.jpg

細角 公蛹.

2.jpg

細角 羽化後第二天.

3.jpg

細角 體長40mm.

4.jpg

細角 公蟲.

5.jpg

這批成功羽化六隻公蟲最小30mm,最大43mm.

6.jpg

這隻最大只有43mm.

7.jpg

這隻只有38mm.

8.jpg

這隻最小只有30mm.

9.jpg

可惜全部公蟲没有母蟲配對.

10.jpg

使用木屑羽化機率比較高,如果使用菌體長可能比較大一點,

11.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格杜達鋸鍬    飼養記錄 
學名:Prosopocoilus gertrudae
中名:格杜達鋸鍬
產地:菲律賓 
國內流通量少,稀少罕見的漂亮鋸鍬,牙型非常像鋸子的珍品鋸鍬.
108年6月5日從昆論購得一隻已生過一輪的格杜達鋸鍬母蟲.
109年9月蟲卵開始孵化.得幼蟲18隻.
8隻使用 莫雷 細發酵木屑飼養.
10隻使用 喜蟲 鮑魚菇菌瓶飼養.
溫度設定:22-24度。
使用鮑魚菇菌瓶飼養的這一批幼蟲有點拒食現象.
三齡改回細發酵木屑飼養.
使用細發酵木屑飼養大部份一瓶到底.死亡比例低.
109年7月幼蟲開始陸續羽化.大部份没活過蟄伏.
最後只有一公二母存活下來.
幼蟲期約10-12個月.

格杜達鋸鍬 母蟲.

1.jpg

格杜達鋸鍬 小型公蟲.

2.jpg

格杜達鋸鍬 小型公蟲.第一次飼養很多地方還凖備好.

3.jpg

國內流通量少,稀少罕見的漂亮鋸鍬,牙型非常像鋸子的珍品鋸鍬.

4.jpg

格杜達鋸鍬 對蟲.

5.jpg

格杜達鋸鍬 小型公蟲.體長約40mm.

6.jpg

期待下次會更好.

7.jpg

 

文章標籤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A扇角金龜                飼養記錄   
 
學名:Cyprolais auratay
產地:喀麥隆中部 姆巴爾馬約 
幼蟲來自喜蟲天降.
飼養溫度:溫控 22-23度間.
幼蟲食材:莫雷大兜土加發酵木屑,一比一混合.
濕度:一般.
109年6月25日跟喜蟲進了這批C.A扇角金龜一,二齡幼蟲.共6隻.
109年9月15日第三次更換食材,己發現全部做土繭.
109年9月20日開土繭有一隻己羽化完成,5隻蛹.
109年9月28日,5隻成功羽化,一隻陣亡.一公四母.

二齡至羽化約94天.

使用25*15*20 cm     飼養盒
幼蟲食材:莫雷大兜土加發酵木屑,一比一混合.

1.jpg

6隻都成功做好土繭.

2.jpg

C.A扇角金龜 公蛹. 

3.jpg

C.A扇角金龜 剛羽化公蟲. 

4.jpg

C.A扇角金龜 對蟲

5.1.jpg

C.A扇角金龜

5.jpg

C.A扇角金龜 公蟲.

6.jpg

C.A扇角金龜 公蟲.

7.jpg

C.A扇角金龜 公蟲.

8.jpg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加角金龜                飼養記錄   
英文學名:Inca clathrata clathrata
產地:秘魯 
飼養溫度:常溫室內 25-30度間.
如果溫控在25-26度最好.羽化成功率比較高.
幼蟲食材:莫雷大兜土加發酵木屑,一比一混合.
濕度:一般.
幼蟲一齡至三齡都可以混養,如K300可以養20隻.
印加角金龜幼蟲非常喜歡吃廢菌,有廢菌可以多加一點.
飼養方式跟一般大兜蟲一樣.
最重要的是印加角金龜 跟大王花金龜一樣
就是在幼蟲三齡未會出現大暴走跡象.
防止暴走的方法,單獨一隻一隻分開放入泥土等待化蛹,
泥土深度最好10公分以上.
幼蟲期約9個月.
前蛹期約10-15天
蛹期約34-36天
前蛹到羽化,死亡率非常高.
這次飼養約60隻幼蟲,成功羽化只有十隻.
期待下次羽化比例會好一點.

幼蟲三齡未會出現大暴走跡象.

1.jpg

防止暴走的方法,單獨一隻一隻分開放入泥土等待化蛹,
泥土深度最好10公分以上.

2.jpg

印加角金龜 公蛹

3.jpg

印加角金龜 公蛹

4.jpg

印加角金龜  母蛹

5.jpg

受到干擾容易死亡.

前蛹到羽化,死亡率非常高.

6.jpg

印加角金龜蛹室是直立的.

7.jpg

這批最大約50mm

 

8.jpg

這次飼養約60隻幼蟲,成功羽化只有十隻.

9.jpg

印加角金龜  公蟲.

10.jpg

印加角金龜  公蟲.

11.jpg

印加角金龜  母蟲.

12.jpg

飼養難度,高
僅供參考.

 

 

 

gacs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